中国冶金报评论:主动自律 实现产需基本平衡
2012-2-21发布人:admin
——— 二论“稳市场、控产量、调结构、保盈利
近年来,一边是接连出台的带有鲜明控制总量取向的宏观调控政策,另一边是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规模扩张的冲动,我国粗钢产量在两边的“纠结”中持续攀升。直到2011年下半年,在全球钢铁需求增速放缓、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钢铁行业利润持续低迷。而“控产量”则成为钢铁企业积极适应市场变化、保持合理利润水平的必然选择。
和以往在政策压力下被动“限产”不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将“控产量”作为全行业中心任务之一,其深层次含义并非只是减产限产,而是要求企业自觉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根据市场情况及时调整生产品种和数量,力争实现产需的基本平衡。也就是说,“控产量”不是目的,而是钢铁行业稳市场、调结构、保盈利的必要手段,是2012年战胜困难、稳中求进的基本要求。
首先,“控产量”不是被动的权宜之计,而应该成为钢铁企业深化市场意识、提高经济效益的长期自主行为。
其实,早在2005年,我国钢铁产品的供需关系就已经发生转变,由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际市场对我国多余产能的消化,部分产品供大于求的矛盾被暂时掩盖。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钢材需求增速持续放缓,传统的盲目依靠规模扩张的发展理念已经不可持续。时至今日,钢铁企业不能再寄希望于依靠市场的好转摆脱当前的困境,而是要客观地认识、研究市场,不断提高自身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具体到生产经营中,钢铁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生产品种和数量、增减库存,加强企业自律,做到产品定价规范、公开、公平、合理,避免盲目的价格竞争;在销售困难的情况下,坚持“不给钱不发货,没有合同或售价低于制造成本不生产”的原则,杜绝“保值销售”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其次,“控产量”不是单纯的限产减产,而应该与转型升级紧密结合,使之成为企业调整自身结构的手段。
对于钢铁企业而言,“控产量”不是不讲规模,而是从“讲规模”转变为“讲规模效益”,在规模和效益之间寻找平衡点。尤其是对于部分过于依靠规模发展的钢铁企业而言,要转变一直以来追求产能扩张的发展理念,下决心走品种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通过强化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改善品种、提高质量,在如何实现效益上做文章。从这个角度上看,“控产量”是钢铁企业实现自身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具体到实际操作中,钢铁企业要合理控制在产能扩张和落后装备扩容改造方面的投资,将有限的资金更多地投入到技术创新、产品研发、节能环保等领域,从而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为转型升级打好基础。
再其次,“控产量”不是行政指令,而是要通过改善市场环境和规范竞争秩序,为钢铁工业转型升级创造更好的氛围。
当前,钢铁行业在市场环境和竞争秩序等方面仍存在很大的不足。例如,中小企业大幅增产导致供需矛盾难以根本缓解,2011年,地方中小企业的投资额占全行业投资总额的比例达到69.4%;在淘汰落后和行业准入方面,仍然存在企业钻政策漏洞或谎报瞒报的情况;等等。这些现象所反映出的,是钢铁工业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不健全的深层次问题。
对于全行业而言,应坚持按照市场化运作、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的原则,加快联合重组和淘汰落后的步伐,将产业集中度提高到能够对市场信号作出快速反应的水平,并通过企业间建立相互协作和约束机制等措施,引导带动行业中的大部分企业自觉根据市场变化调控产量,实现产需的基本平衡。对于政府相关部门而言,则应在市场准入、淘汰落后、联合重组等方面,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充分发挥市场调配资源的作用,打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和竞争秩序,为钢铁工业转型升级做好引导和服务。
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虽然在“控产量”的过程中,我们会因为沿袭多年的思维方式和生产经营习惯的改变而出现诸多的不适应,但“控产量”已经成为钢铁企业走出当前困难局面的必然选择,成为钢铁行业和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实现“四个转变”的重要途径。